知名人士
麻阳人物
田子义
田子义(生卒年不祥),男,麻阳县锦和人。
明弘治十八年(1505),有一浦市人,前往贵州镇远,途径锦和,投宿其家,天明别去,遗金一袋子于床席之下。子义整铺见之,速追,客远去,无奈,乃将金收贮。3月后,客运觅。子义还之。遗者诚以半数相谢,子义不受,客感而去。知县程良能闻悉,请子义乡饮。子义不赴。此贤德事,为公论所扭。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陈五典赞曰:“子义拾金不昧,乡饮不赴,后辈楷模也”。
蔡心一
蔡心一(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四川省汉川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任麻阳知县。届满被邑民—卜书留任多年。蔡心一任麻阳知县期间,从疏纳谏。凡县衙判断之事,允民“驳其非,取其是,改其错”。他为官清廉,倡扬公益,关心民众。县人张兴义开山修路伤足,蔡心一亲携药物及糖果至工地看望,民间传为佳话。是时,修路架桥、路秀植树等义务之举,常见不鲜。蔡心一深明“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理。于万历十四年(1586),他主持编修第一部,《麻阳县志》。麻阳苦无水利。蔡心一跋山涉水,察看地形,率民植树造林,劈山修路,开陂筑堰40余处,民受其益。万历二十三年(1595),蔡心一离任,树木成林。此时,有盗伐者,民众忿怒唾斥之曰:“蔡父手泽,而汝伤之,不祥甚也!”。二十四年(1596)三月,民众感戴恩德,于县城(今锦和)东阙建“蔡公生祠”,祠内立有德政碑,上刻“蔡父为政廉明不泯也”之句。春秋二祀。
莫宗文
守备,随升都司总兵。崇祯十三年(1640),御赐蟒袍玉带,进太子少保。十五年(1642),诰命光禄大夫,特进柱国太师。诰赠四代,为安化(今甘肃庆阳)伯,以名将著称。清顺治(1660),被封镇远侯,任云南军前指挥。康熙十七年(1678)故于军中,骸骨归里,葬老塘垄。
滕黑子
滕黑子(1796—1866),江湖上号老九,男,,麻阳县马南人。幼时家贫,父母清嘉庆十一年(1806),滕黑子10岁时,随伯父行船。一日船停辰州(今沅陵县城)下东门码头,黑子与群童戏耍于沙滩,为争蚌蛤相斗,一童哭归告其母刘氏,刘遂携子前来评理。刘氏见之,愕然曰:“此子非凡,愿收为义子,授以艺,日后定能成材”。伯父允之,将滕黑子拜寄刘母。此后:义母刘氏精心传授滕黑子刀枪、棍拳、拔钉、跳桩。3年艺成,乃别义母上船拿篙,度江湖风浪生涯。嘉庆十五至十七年(1810—1812),滕黑子在沅水、洞庭湖行船,交结义士侠友。一日,其船行沅水下游,一憔悴流浪汶求于滕黑子曰:“只求沿途一饱,愿为行舟效劳。”滕黑子慨允。数日后,船停常德上南门码头,抛锚。是夜,“常德帮”悄悄地将滕黑子船的铁锚压上“千斤闸”。次日晨,滕黑子收到一书曰:“上南门码头,乃我常德帮所有,麻阳船若能起得上铁锚开航,上南门码头尽归麻阳船停靠,否则,须交码头银100两。”滕黑子思忖:铁锚必被他人压上“千斤闸”,凭己之力,实无奈何。滕黑子终日紧锁眉头,闷坐船仓。三日晨,流浪汉曰:“千斤闸’锚,乃区区小物,请备爆竹,保准巳时开船!”。时至已刻,流浪汉使出“鹰爪功”,如同雄鹰抓小鸡一般,钩起铁锚。此时,鞭炮齐鸣,篙楫齐举,船往洞庭湖方向驶去。从此,常德上南门码头尽归麻阳船只停靠。久之,此地形成麻阳街。滕黑子乃拜流浪汉为师,工间习艺,得其真传,武功更佳。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庭湖君山寨掌门人金钩柳胡子设宴,约滕黑子比武。滕黑子应允,漂舟独赴。君山寨大厅,头目云集。厅中八仙桌上摆有36只碗,皆斟满水酒。‘相见,礼毕。柳胡子反手扣起八仙桌脚,绕厅3周,仍放原地,滴酒不溢。柳胡子傲视滕黑子道:“请!”。滕黑子不甘示弱,亦单手扣起酒桌脚绕厅3周,点酒不荡,放于原地。柳胡子不服道:“黑蛮子,吾在厅内转圈子,汝能将吾逮住,吾认输,往后麻阳船筏,凡插上蜈蚣旗者,吾柳某秋毫无犯”。说罢,其身轻如燕,于厅内穿梭环绕,滕黑子往返捕捉,不获。滕黑子心生一计,抱住厅堂中柱,使尽全力,一扛一顶。柱,哗啦作响,瓦,片片纷落。百众门徒、柳胡子皆大惊。柳胡子环绕稍顿,滕黑子一个箭步上前将柳胡子逮住。柳胡子认输,面向百众门徒大声道:“今后,凡遇插有蜈蚣旗之船、筏,一律放行”。从此,麻阳船只、木,筏航行洞庭湖区,畅通无阻。
道光十年(1830),滕黑子成婚,夫妻风雨同舟,从事江河运输。咸丰六年(1856),双双年迈,弃船归里,以传授武艺为乐。同治五年(1866),滕黑子卒于里,终年70岁。
谭玉龙
谭玉龙(1833~1868),别名有训,男,麻阳县楠木桥人,幼时性暴,争强斗胜。
清咸丰三年(1853)三月,谭玉龙为家盖茅房事,毒打舅父陈老胎。后,逃至镇竿当兵。次年一月,随军开拨安徽卢州(今合肥市),参与镇压太平军之战,两次夺得黄旗“立功”。咸丰五年(1855)二月,破太平军营有“功”,钦差和春乃咨保为外委。十月克卢州,又被咨保为把总。六年八月克三河镇,保奏提升千总,赏兰翎。九月攻克巢县,升守备。同治元一七年(1862~1868),率部在陕西潼关、西安,镇压回民义军和捻军,转战三原、泾阳、高陵、分州。谭玉龙部,军纪败坏,沿途奸淫掳掠,滥杀义军家属、无辜百姓。民众切齿痛恨。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谭玉龙部在陕西永乐铺被回民义军重重围困,士卒饥疲,伤亡过半。
杨长治
杨长治(1901—1925),男,麻阳县埠墩(今长潭乡鱼尾)人。
民国12年(1923),杨长治肄业于湖南农校,善演讲。14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杨长治与孙家信在麻阳县城成立青沪惨案麻阳雪耻会,带领会员上街讲演,宣传反帝,组织募捐、罢工、罢课及游行示威。6月奉命在埠墩、轻土开展农运,建立基层农民协会,发动会员减租减息、抗屯租、废屯田。7月在中共麻阳特支领导下,赴江口发动农民驱赶屯粮官徐章甫。8月,与赵盛林等在县城组建麻阳县农民协会筹备处,赵盛林任会长,杨长治任副会长。是时,他领导农运抵制洋货,声援“五卅”惨案斗争。10月,麻阳县参议长张锦帆及劣绅田毕林、高骞、聂志珠等,对杨长治所作所为,怀恨在心,唆使戴斗垣、陈开钧、陈开铭等湘西巡防军破坏麻阳农运。杨长治不幸被捕遭刑。是年“寒露”之夜,就义于锦和南门外沙滩。时年:24岁。
滕代胜
滕代胜(1900—1927),男,苗族,麻阳县达子坡(今岩门镇团山)人。
民国6年(1917),滕代胜就读于县第一高等小学。9年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1年在省二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
于常德市城东沙洲。时年27岁。
滕代顺
滕代顺(1905~1927),苗族,男,麻阳县岩家冲人。幼时,家贫。
民国6~10年(1917—1921),滕代顺就读于县第一高等小学。他矢志苦读,成绩优异。10年,毕业,家贫如洗,无力升学,直闯县府,与县长诉说,获资助光洋2块,作盘缠,出外升学。11年考入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是年在该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6月,滕代顺与同学滕代远、滕代胜等人创麻阳新民社,办《锦江潮》社刊,滕代顺任主编,撰写《麻阳农民运动》、《麻阳青年运动》、《麻阳妇女解放运动》等论文,揭露封建地主、军阀势力的反动本质。14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滕代顺等在中共湖南省委和常德党组织领导下,组织‘青沪惨案”常德雪耻会、外交后援会、常德救国义勇军,深入城乡宣传,提出“不坐日本船,不吸英国烟,不买外国货,不进教会学堂”等口号,使日商戴生昌轮船公司的客货轮业务锐减,无法航行,英商烟草公司无法营运,“懿德”、“峻德”教会学校无学生上课。7月代顺奉命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次年7月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独立团参谋。后随团北伐,转战两湖、江西。16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旋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某连党代表。是年,在江西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龙宪 赵盛宣
龙宪(1898—1927),又名考考,男,苗族,麻阳县洞塘溪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少时就读于芷江沅郡中学。毕业后任教于豪侠坪小学。民国15年(1926)4月,贺龙部挥师北伐途经麻阳,参加北伐军任连长。
赵盛宣(1889—1927),男,苗族,麻阳县两背人。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少时务农。民国13年(1924)在麻阳加入中国共产党。14年5月参加组建两背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入夜校,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反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斗争。6月任中共麻阳特支军事委员,分管县农民自卫军工作。
民国16年(1927)10月下旬,龙宪、赵盛宣2人在特支领导下,率领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占县城。月底,·国民革命军十九独立师二旅旅长顾家齐率部来麻阳镇压农民自卫军,龙宪和赵盛宣率农民自卫军,奋起抵抗,在县城西门外激战,击毙顾家齐部副营长及数十名士兵。后因武器弹药少,力量悬殊,龙宪和赵盛宣率农民自卫军撤至西晃山的杨柳坡、响水坪、高山寨、洞塘溪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2月初,探悉顾部刘耀卿营前来“清乡”,龙宪和赵盛宣率农民自卫军于双合口伏击,给刘耀卿营以沉重打击。
陈佑魁
陈佑魁(1900—1928),字斗垣,化名龙贻苏、文中生、龙吟、丁月生,男,麻阳县槐树垄(今江口圩镇陈家湾)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就读于私塾、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就读于芷江联立九中。民国9年(1920)就读于湖南自修大学。次年秋,在自修大学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1年12月至13年春,陈佑魁在长沙奉中共湘区区委指示,从事学运工作。此间,为宣传“五四”运动,以教员、邮递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业为掩护,一边组织学生为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及《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撰写反帝反封建文章。一边组织麻阳旅省青年学生成立麻阳旅省学友会。并与麻阳旅常学生滕代远、滕代顺等人创麻阳新民社,办《锦江潮》。为《锦江潮》撰写发刊词。13年夏,陈佑魁任中共湘区区委组织部长,深入长沙平民区,办平民女子职业学校。8月受命组建中共衡阳、常德地委,指派孙家信返回麻阳组建中共麻阳特别支部。14年10月组织领导长沙工人、学生、市民万余人游行示威,焚毁日商轮船公司趸船及警厅护卫船。次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发起驱逐省长赵恒惕运动,陈佑魁登台控诉赵恒惕罪行,连夜组织工人印刷和散发“驱赵传单”。3月,赵恒惕被驱出湘。民国15年,陈佑魁担任中共湘南特委书记兼衡阳县委书记,踏遍湘南24县,指挥衡阳县农会收缴挨户团枪支300余支,领导衡北暴动,夺取石桥团防局步枪30余支。在水口山矿区,他与宋桥生组织矿工,解除矿警队和矿务局反动武装枪支360余支,并以缴获的枪支武装工农群众。民国17年(1928)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进入湘粤边境,陈佑魁参加朱、陈在汝城召开的武装起义会议。
赵盛林
赵盛林(1903—1928),宇竹七,乳名冒良,男,苗族,麻阳县两背(今文昌阁乡坳头坪)人。出生农民家庭, 自幼好学。民国12年(1923)就读于芷江联立九中。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归里。民国13年夏旱,两背农民在蛇皮山小溪筑坝引水灌田,财主聂汝谦竟说此溪为聂家所有而掘坝断水。赵盛林带领全村青壮年与聂评理。聂理屈词穷,悻悻而去。农民终于引来溪水,使农田丰收。
民国14年初,在中共麻阳特支领导下,他与赵盛宣等于两背创办农民夜校,向农民进行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宣传教育,并以“人多成王”、“一支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的道理,教育农民团结起来向土豪劣绅开展斗争。3月,赵盛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两背小组组长。6月,赵盛林在两背、大垄坳建立农民协会。随后与杨长治在县城组建麻阳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并与孙家信、杨长治等深入全县各地,发动农民成立基层农会,开展反军阀、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的斗争,15年夏,先后建立区农会3个,基层农会21个,会员3万余名。11月,赵盛林与孙家信等又领导万余农民进县城举行追悼杨长治死难大会,将县参议长张锦帆、土豪劣绅聂志珠等戴高帽游街示众,砸烂县政府大堂,缴获县警队枪支,次年1月17日,赵盛林主持召开麻阳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被选为县农协会委员长。
段 潇
段潇(1902~1928),又名唐洁。男,麻阳县芭蕉,(今绿溪口乡鱼子溪)人。
民国11年(1922),段潇考入长沙兑泽中学,成绩优良,擅长作文、演讲。12年,在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兑泽中学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及团湘区委学运委员、宣传委员,主办《兑泽学生会刊》,并在该刊发表《国家主义与民族革命》等文章,抨击国家主义的反革命主张,阐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关系。是年12月领导兑泽中学学生上街游行,声援湖南各教会学校师生为反抗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而举行的罢课斗争。14年5月,段潇当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兼总务主任及长沙市学联执行委员。
民国15年春,段潇奉命赴广州政治讲习所学习。6月结业返湘,被分派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某团任党代表(少校军衔)。自此,段潇开始戎马生涯。7月参加北伐,在九江战斗中负重伤。旋调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工作。16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广东东江战斗。后由汕头至上海工作。17年初夏,奉令自上海返回江西,接受新任务。不久,调往湘鄂边区工作,途经岳阳,在旅社不幸被捕入狱,惨遭杀害。牺牲时26岁。
傅 湘
傅湘(1903—1928),又名启述。男,麻阳县龙池人。出生富裕家庭。自幼正直好学。
民国10年(1921)秋,傅湘考入长沙兑泽中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毅然投身革命。在校期间,他一方面与进步同学深入长沙近郊农村、工厂,开展社会调查,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工人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方面屡函父亲,劝其将土地还给贫苦农民,留少许土地自耕而食。其父大怒,断其学费,勒令归家。
傅湘辍学归里,每天下地干活,空闲之日,则与乡邻促膝谈心,宣传革命形势,鼓励乡亲团结起来抗交田租。13年12月,县团防局派丁至龙池,向老百姓派款要粮,傅湘挺身而出,斥抗团丁:“你们只知道派款要粮,不管百姓死活,粮款没有,要命却有一条!”。团丁告其父,父严斥之。傅湘一气之下,离家。
民国16年春,傅湘在凤凰参加陈渠珍部。因陈器重,被晋升为步二旅军事政治训练班教官。是年秋,被派往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受训。冬,傅湘在该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大肆捕杀中共党员,傅湘等50余名党员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是年9月英勇就义于武汉,年方25岁。
滕英斋
滕英斋(1901~1929),又名嗣森、嗣佐,字代厚,男,苗族,麻阳县苦梨寨人。民国5年(1916)毕业于麻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即升入芷江联立九中就读。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校。滕英斋在校期间,经常阅读《新青年》等书刊,受进步思想的薰陶,信仰马列主义。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秋人上海政法学院。此时,滕英斋常于校刊撰文宣传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路线,以及国民党“一大”通过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大肆进行反革命活动,滕英斋撰文揭露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行。
民国16年(1927),民国党反动派在上海制造“四一二惨案”。秋,滕英斋奉命返里开展革命工作。在麻阳,他与中共麻阳特支赵盛林、中共湘西特委派来麻阳工作的刘百川相继接上关系。次年1月,滕与赵、刘等在县城张文英家召开党团会议,实行党团合并,成立中共麻阳县委。此次会议,滕英斋被选为县委书记,会议还通过“积极扩大革命武装,恢复西晃山革命根据地”的决定,确定以西晃山高山寨为党的活动中心,于锦和及芷麻边境的金厂坪建立党支部,逐步开展革命斗争。会后,滕与刘、赵同上西晃山,与田开藩会合,恢复农民自卫军。4月初,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扩大武装,准备“讨竿”(竿军,乃驻镇竿独立十九师之俗称)暴动。6月上旬,成立麻阳县讨竿军司令部,司令刘百川,政委孙家信。滕英斋撰写《麻阳县讨竿军司令部宣言》。7月,由于叛徒左执中告密,暴动失败,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9月,为保存党的力量,县委决定:“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秘密活动,以图再举”。
民国18年(1929)1月,滕英斋秘密返沪,于上海文艺创作社找到麻阳籍中共党员舒大桢,在其帮助下,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滕英斋被派往崇明岛工作。不久失踪。
张吉斌 廖冬求(女)
张吉斌(1900~1929),又名纪碑,男,苗族,麻阳县泥溪垄人。廖冬求(1903~1929),女,苗族,泥溪垄人。
民国14年(1925)5月,泥溪垄建立农民协会,张吉斌、廖冬求投身革命,参加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减息斗争。15年,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一同参加农民自卫军,在西晃山、杨柳坡、高山寨、洞塘溪一带打击敌人。17年7月,“讨竿”暴动失败,敌人“清乡”,张吉斌、廖冬求设法掩护中共麻阳县委成员、讨竿司令部政委孙家信以及刘百川、龙绪基等人安全转移至泥溪垄、旋风寨一带,并将县委秘密文件分散隐藏。敌人“清乡”频繁,工作难以继续。民国18年1月,随同孙家信、刘百川、龙绪基等人由麻阳去贵州锦屏,汇合张自成(麻阳人,中共常德地委联络员),再赴广西寻找党组织,以图再举。途经贵州台拱时,遭军阀袭击。张吉斌、廖冬求、刘百川、张自成壮烈牺牲。牺牲时,张吉斌29岁,廖冬求26岁。
张自成
张自成(1896~1929),原名全围,男,苗族,麻阳县杨柳坪人。清宣统元年(1909)读私塾,成绩拔萃。塾师张赐荣批其文:“少年有此峥嵘之才,实在难得”,劝改全围为自成。
民国元年(1912),张自成因家贫辍学务农。4年赴县城习艺刻字。11年至常德玛瑙巷开设文福堂刻字店。工艺益精,顾客盈门。未几,结识正在常德省立二师求学的滕代远、滕代顺、滕代胜等人,来往渐密。后在代远、代顺、代胜等开导下,投身革命工作。14年12月,张自成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常德地下党组织联络员。
民国
民国17年7月,中共桃江县委书记郑松林被捕叛变,致使党员刘大嫂、杨春、伍悦桢等先后被捕,惨遭杀害。国民党下令通缉张自成,张临危不慌,销毁机密文件,在舒大干(尚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的掩护下,急离常德,辗转流亡于汉寿、麻阳、洪江及贵州等地。18年1月,于贵州锦屏与孙家信、刘百川、龙绪基、张吉斌、廖冬求(女)等人相遇,一同前往广西寻找党组织,途经台拱时,突遭军阀袭击,张自成、刘百川、张吉斌、廖冬求(女)不幸牺牲。牺牲时,张自成年33岁。 ’
龙 擢
龙擢(1912—1935),原名跃,男,苗族,麻阳县豪侠坪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龙植三系清末拔贡,执教于长沙兑泽中学。民国9年(1920)随父至长沙读书。
民国15年7月,北伐军攻克长沙,龙擢在校连夜编写文艺节目,组织同学上街演出,迎接北伐军,又撰写、印发、张贴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文章,9月,考入长沙楚怡中学。不久,与朱近芝、朱近赤等人参加省学联,从事左翼文艺工作。
民国19年(1930)秋,龙擢人上海文艺大学深造。他在校期间,刻苦攻读,常为商务印书馆撰稿,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联系,拜苏怡为师,参加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21年,龙擢出任浙江省杭州蝴蝶剧团及五月花剧社编导,编写宣传抗日剧本,激发人民抗日爱国热情。23年12月被国民党政府以“宣传赤化罪”逮捕。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函劝其父勿悲。24年3月,龙擢在浙江杭州陆军监狱慷慨就义。年方23岁。
段虞清
段虞清(1905—1937),男,又名初二、石礅,苗族,麻阳县段家脑人。幼时,慈父见背,随母下堂凤凰县滕子坪,机智灵活,臂力过人,常与街坊同辈举石锁、练刀枪。一旦获胜,则挺立场中,任人推撞,纹丝不动如石礅。
民国25年(1936),段虞清入伍从戎。次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随国民军128师开往浙江嘉兴前线抗日,任班长。一日,段虞清领班执勤放哨,发觉日艇偷袭,带领战士迎敌。他率先跃上敌艇,与日寇搏杀,毙敌多人,逼敌逃离。段虞清英勇杀敌之事迅传全军。冯玉祥将军在其亲编的《抗日三字经》中赞道:“上等兵,段虞清,学本事,杀敌人……”。是年冬初,随军反攻富阳,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冬末,段虞清牺牲于浙东沙场,年32岁。
张秋潭
张秋潭(1865—1942),字开先,男,苗族,麻阳县岩门人。
张秋潭,自幼爱玩泥巴。8岁入私塾,其书篮、课桌里皆藏泥。上课时,他目视塾师,手于桌屉内给塾师捏泥作像,常被塾师敲手罚站。张秋潭怨师不识己志,乃罢读归里,随父耕耘,闲下无事,捏泥作像,精益求精。捏泥日久,深知以岩缝之泥塑像最佳。所作的龙、兔、狮、马、十八罗汉、刘海戏金蟾等泥塑像,惟妙惟肖,在高村出卖,围观购买者赞叹不已,张秋潭远近闻名。
清光绪十一年(1885),武陵有一富翁,酷爱泥塑。富翁闻张秋潭塑技精湛,乃托人以厚礼请之。张秋潭应允前往,途经沅陵清浪滩遇劫。匪不劫船货,专劫他所带的泥塑像刘海戏金蟾。抵武陵,富翁以上宾相待,求塑父母肖像。张面对富翁父母寒暄,手在袖内泥塑。顷刻而就,与富翁父母一模一样。富翁喜,谢以重金。张秋潭之绝技,誉满沅水流域。
民国18年(1929),国民革命军十九独立师师长陈渠珍请张秋潭赴凤凰,为其好友龙团长塑像。张与陈、龙对坐闲谈,仍使袖中捏泥之术,须臾成像。陈观之,赞曰:“绝也!绝也!”。龙高兴大笑,赏银元500块。21年,陈再请张秋潭赴凤凰,为天王庙塑青、红、白马及马夫。张秋潭赴之。不日工成,观者无不咋舌称绝。一日,陈偕张秋潭游李子园,见土地庙内缺神像,请秋潭塑之。张秋潭恣意泥塑一位老龄土地公配一位18岁妙龄土地婆。陈指其不相匹配。张秋潭笑讽曰:“公不亦配少妇乎?”
民国28年(1939),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湘西行》中写道:“麻阳人中,有一双值得称赞的手,在湘西近百年实无匹敌,乃塑像师张秋潭之双手”。今,湖南省美术展览馆所藏泥塑“铁拐李”、“古松”,皆系张秋潭的妙手所作。
民国31年,张秋潭病故,终年77岁。
龙翥云
龙翥云(1900—1949),名翔,字壮飞,号飞天,男,苗族,麻阳县豪侠坪毕业于湖南省陆军十五师教导大队,又就读贵州省讲武堂。龙翥云于贵州讲武堂毕业后,在湘西“统领”陈渠珍手下充当收厘金的小吏,吃喝嫖赌,嗜好鸦片。后因将所收厘金巨款挥霍罄尽,畏罪逃至云南,于某保安团充当军需。
民国37年(1948),龙翥云回里,求县长杨熙政谋乡长之职。杨未允。龙翥云萌生除杨之心。是年,芷江“复兴楚汉宫”总寨主杨永清串通龙翥云发展帮会组织。龙翥云先后在江口、舒家村等地吸收帮会成员,“开山立堂”,成立“麻阳复兴楚汉宫”。人称他为“龙头大爷”、“飞天大哥”。杨永清青睐龙翥云的“才能”,封他为“麻阳复兴楚汉宫出山寨主”。龙翥云势力日大,称雄麻阳。
民国38年1月,龙翥云啸聚帮会头目,联络芷、怀、麻边境之匪首彭灵鸡公、夏善元、李跛子、尹冒古、周开宣,策动晴云、桐云乡民枪,与县城黄海梵、张思孝等政客沆瀣一气,里应外合,决心除杨。
是年4月下旬,龙翥云率匪1000人枪,从锦和直抵高村。其乌合之众驻扎高村,奸淫掳抢,无所不为,民怨沸腾,恨之刻骨。
黄大受
黄大受(1903—1949),字承夫。男,麻阳县黄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通读四书五经。
民国13年(1924),黄大受受革命思潮影响,弃文习武。15—16年,任陈渠珍讲武堂教官、红旗大队队长、连长。18年人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128师少校营长,驻防浙江富阳。26年“七七事变”后,奉命率部开赴浙江嘉兴前线抗日。在战争中受挫,奉命回后方休整。此时,借机请假回麻阳省亲,县长黄祖度三次登门挽留,黄大受应允回家乡工作,县政府即委以县联乡大队长之职,驻防吕家坪,维护地方治安。29年被调任麻阳县政治指导员兼兰里乡乡长。31年,郑兰、郑金脑壳等结伙为匪,抢劫军田坑,烧毁民舍多栋,惨杀男女20余人。黄大受闻讯,即率兰里,树德两乡壮丁围攻匪巢,在县府所调营长李楚凡部增援下,击毙土匪数人,余匪散逃。
36年(1947),黄大受任高村田赋管理处主任,见锦江沿岸产棉甚多、棉农轧花困难,遂从常德购进轧花机、.弹花机各1台,于兰里上街建立棉花加工厂,为民轧花弹棉,棉农赞许。38年4月,龙翥云率匪众千余人蹂躏高村,黄大受毅然参与指挥,围歼龙翥云,为民除害。在麻阳工作10余年,有“勤政爱民,办事公道”之誉,百姓拥戴,然土匪、劣绅却视黄大受为肉中刺。民国38年(1949)
滕有庆
滕有庆(1886—1950),艺名油菜花,男,苗族。
滕有庆自幼酷爱阳戏,常远道至凤凰县城看戏,有“戏迷”之称。嗣后拜师学艺。民国5年(1916)成为麻阳滕家堂戏班台柱、湘西阳戏著名演员。他善演旦角,扮像俊俏,有“仙女下凡”之仪态,嗓音优美,双目传神,富有魅力。他用花灯扇子功丰富阳戏表演艺术。尤其是滚扇、推扇、燕展扇、九莲花等技巧,常获满堂喝采。其拿手好戏是《梁祝入《江边洗裙》、《槐阴别》等剧目。
滕有庆戏德高尚,敬业乐群,常带戏班跋山涉水,为乡间百姓演唱。戏班纪律严谨,说话文雅,百姓欢迎。然傲视富豪,虽重金雇请,皆推辞不从。同仁赞之:“宁可肚内无油,不进豪门酒楼”。1950年,滕有庆病故,终年64岁。
陈渠珍
陈渠珍(1882~1952),字玉鍪,男,原籍麻阳县隆家堡,长期居凤凰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渠珍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后任湖南新军第49标队官。次年任四川新军第65标队官。宣统元年(1909)七月进西藏抗英平乱,升任管带。三年十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全国易帜,陈渠珍由西藏赴陕西长安。民国2年(1913),回湖南凤凰,任湘西镇守使署中校参谋。7年,护法战起,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组织护法军第一路军,陈渠珍任参谋长兼第一梯队团长。翌年代理第一路军司令。10年田应诏移驻长沙,以所兼湘西巡防军统领职授予陈渠珍,陈率军移驻保靖,设统领部。在保靖时,他开办军官讲习所,训练军事骨干,并成立军工队、军农队等一套军工生产组织,有万余人枪。15年被省长赵恒惕任命为湘西屯边使。次年被唐生智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独立师师长,回驻凤凰。此时,他拥有35000人枪。“马日事变”时,陈渠珍血腥镇压共产党,密令凤凰驻军杀害共产党员韩仲文、杨子锐、刘幼民等。是年底,贺龙、周逸群于桑植建立革命根据地,陈渠珍指派永顺保安团长向子云率部2000余人进犯桑植,被红军击溃。尔后,何键令陈渠珍与周燮卿部20000余人扫荡湘鄂边区,红军撤离桑植。17年,湖南成立清乡督办署,设11区,陈渠珍为第四区司令,亲手拟制湘西各县“清共”计划,部署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领导人。21年末,贺龙率红军攻打桑植,陈渠珍率部阻击屡败,伤亡3000余人,丢枪2000余支。24年春,陈部改编,顾家齐、包轸率部开出湘西,他以湖南省政府委员的空衔移驻长沙。26年9月,陈渠珍参与策动“革屯”、“倒何”运动,迫使何键离湘.次年,张治中主持湘政。3月,陈渠珍任沅陵行署主任。他聚集20000余人枪,编成10个团,成立湘西绥靖指挥部,兼任司令。时值抗日战争高潮,他受国共合作影响,支持进步青年成立抗日宣传团、剧社,创办《湘西日报》,宣传抗日。陈渠珍提出“开发湘西矿藏’,派员开采沅陵柳林汊金矿、凤凰汞矿、永绥铅矿;开办湘西麻阳糖厂、织布厂、造纸厂、酒厂,制酱厂;在凤凰雇工试制“三一”纺纱机,开设纺纱厂。
民国28年(1939),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湘西成为西南重要门户,国民党中央调遣嫡系部队进驻湘西,陈渠珍部被改编为新六军。新六军军长名为陈渠珍,实权由副军长沈元成掌握。陈渠珍拒不就职,被蒋介石令贺耀祖将其软禁于南川县,直至抗日胜利后获释。旋隐居于凤凰,经营纺织企业。38年3月,湘西大乱,陈渠珍乘机复出,于凤凰县组成凤凰县防剿委员会,自任主任,收集2000余人枪。6月,他先后接受宋希濂、程潜委任,担任湘鄂川三省边区绥靖副司令、沅陵行署主任,移驻乾州。旋于所里(今吉首)召开“湘西善后会议”,组建湘西自卫军,拼凑3000余人枪,图谋重新控制湘西。8月,,长沙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挺进,陈渠珍由乾州退驻黄丝桥,
颜永安
颜永安(1923~1956),男,麻阳县塘坊人。出生于农民家庭。童年丧父,扶养母亲,从小给地主放牛、做长工。1949年9月,麻阳解放后,颜永安当上民兵,积极为土改反霸站岗放哨,参加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征收公粮等工作。10月,在清匪斗争中,颜永安独自一人抓获漏网土匪刘士奇,受到区政府表扬。1952年,在互助合作运动中,颜永安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带头与劳少人多的困难户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被推选为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他执行党的农业政策,坚持“换工互利”,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逐年提高。
田 渠
田渠(1900~1957),男,麻阳县锦和人。田渠从小爱好地理天文。后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在校期间,常在明月当空、夜深人静之时,仰望晨辰思悟,有时废寝观察。假期归里,亲友前来看望,与之闲谈,翘首天空入神,答非所问。大学攻读,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录为官办留学生,进人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天文。在里昂大学,他刻苦攻读,对天文学理论有独特造诣,获法国国家天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田渠在法国时刻关心国家存亡大事。次年,为报效祖国,决心“教育救国”,与严济慈等一同回国。先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工作,后在西南联大、贵州大学、湖南大学物理系
1950年,田渠由湖南大学调任华北重工业学院(后改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勤奋教学科研。1954—1957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此间,他忘我工作,为国家培养大批科技人才。1957年不幸身患肾癌,于北京协和医院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7岁。
聂榜榜 张冒冒
聂榜榜(1891—1966),男,麻阳县拖冲人。从小跳灯、演戏,扮演旦角,嗓音清脆动听,动作细腻传神,有“榜榜,榜榜!跳灯大王,相貌装扮,赛过观音娘娘”之誉。张冒冒(1882—1969),学名盛武,男,拖冲人。16岁拜师唐帮思,于铜仁、芷江、新晃、麻阳等地演唱花灯。善演丑角,舞姿粗中有细,扇法柔中寓刚,逗人眼花缭乱。
民国时期,聂榜榜、张冒冒经常配成搭档,表演花灯,演技精湛,配合默契,被县人称为旦丑“二绝”。1956年,聂榜榜、张冒冒参加县民间花灯艺术挖掘整理工作。是年12月,同赴长沙参加“湖南省群众文艺会演”,旦丑配对,演出麻阳花灯《观花》,获演出奖。他两人所唱词曲由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57年,聂榜榜先后受聘于湖南省花灯戏学习研究班与黔阳地区花灯戏学习研究班,传授技艺,培训后继人才。1958年,任教于县文艺培训班兼县花灯戏剧巡回演出队导演,挖掘整理花灯之扇、帕、套子、圈子等基本功和曲牌唱腔,尽心传授予学员。此时,张冒冒在铜仁、芷江、新晃县民间传授花灯技艺,培养一批花灯文艺骨干。1966年,聂榜榜病故于里,终年75岁。1969年,张冒冒病故于里,终年87岁
段唐德
段唐德(1933~1967),又名达汉,男,苗族,麻阳县段家脑人。兄妹5人,排行第一,呼为“老大”。段唐德幼时读私塾,家贫辍学,随父去四川、贵州等地烧炭、挑脚营生。民国36年(1947)5月去贵州,途经凤凰县鸡笼坑遇匪,其父遭匪戕,段唐德幸免。后迫于生活,段唐德偕弟段唐学给地主段元武、段学红当长工2年,含辛茹苦,过牛 1949年9月,麻阳解放。1950年初,段唐德加入农会,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在土改运动中,他带领全家登台控诉地主段元武、段学红罪行,指引民兵挖出段元武深埋于地下的银元一坛,交给农会。是年2月,段唐德被选为农会副主席。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脱产参加革命工作。其后相继担任中共尧市区委组织员、县委机要收发员、兰里区委宣传委员、九曲湾乡和兰里、大辽、江口等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任职期间,段唐德工作积极,踏实。1959年冬担任大辽公社党委书记,率领社员兴修牛屎洞水库。白天与社员一同劳动,晚上促膝谈心,发现民工段唐敬缺少衣服,便脱下自己的棉衣,送给段唐敬穿。他发现社员段唐文染病卧床,又亲自为其煎药熬汤、洗脸洗脚、端茶送饭。社员誉之为“贫苦农民的贴心人”。1960年冬,困难时期,社员口粮短缺,生活极苦,有4名社员偷粮被抓至公社。经段唐德询问,乃绝粮两天所为。段唐德遂亲至食堂购买饭菜供其食饱,而后晓之以理,又将自己节余的8斤粮票相送,释其归去。1964年春,段唐德参加县社教工作队,进驻石羊哨公社。此时,为发展竹制生产工具,需去20余里的湄明溪砍运山竹,段唐德不畏艰难,带领20名社员朝出夜归,历半月完成任务。在往返途中,多次经家门而不入。是年9月被提升为 、1966年冬,段唐德领导修建兰里公社花园水轮泵站工程。在工地上,他与社员一起抡铁锤,扛水泥。社员收工后,他仍在工地检查工程质量,筹划次日工作。
王贵米
王贵米(1918.3—1968.7),男,汉族,河北省行塘县人。出生贫农家庭。小务农。
1939年4月,王贵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参加八路军。历任班长、副排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协理员、政工股长、营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1944年1月于陕西抗日大学七分校学习,勤学苦练杀敌本领,被评为学习模范,荣获毛泽东颁发的奖章、证章。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29师87团进入山海关。是时,王贵米在营部负责收容工作,工作出色,受到团部通令表扬。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王贵米随部队进湘西沅陵官庄剿匪。他带领连队,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发动人民群众,如期完成剿匪任务。1951年随47军转战抗美援朝战场,任野炮营教导员。在朝鲜战场美帝国主义狂轰滥炸的日日夜夜里,出生人死,深入前线阵地,做政治思想工作,鼓舞部队战斗意志。朝鲜战争胜利后,1956年,王贵米转业地方工作。1957年5月调来麻阳。此后,相继担任县委监委副书记、县委财贸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任职期间,谦虚谨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廉洁奉公,深受群众爱戴。在县监委工作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执行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在主管财贸工作时,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对开展物资交流、活跃城乡经济、支援农业生产作出贡献。1964年,王贵米领导修建黄土溪水库、电站工程,坚持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是数九寒天或是盛暑酷热,总是脚穿草鞋、头戴斗笠,一边劳动,一边指挥,有“草鞋书记”之誉。“文化大革命”中,王贵米被“复辟资本主义的黑主帅”、“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假党员”等莫须有罪名和高压手段追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裴宽海
裴宽海(1899~1969),男,麻阳县逢爷人。铁匠为业。12岁从父学艺。经多年磨练,技艺精湛,堪称民间铁匠名师。
1955年,裴宽海带头组织全县第一个铁制农具生产合作社。在合作社,他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常说:“货好能招千里客”,要求大家精心打铁,讲究质量,不合要求不准出售。是时,合作社所生产的刀具博得顾客信赖,尤其是禾镰远销沅陵、辰溪、洪江、怀化、芷江、秀山、铜仁、松桃、吉首、泸溪。顾客赞曰:“宽海的刀具不要挑,随手拿把质量高,各方百姓上门买,四川、贵州远近销”。1957年,裴宽海出席湖南省手工业群英大会。翌年出席县群英大会,获省、县授“铁器加工能手”称号。1963年又被特邀参加黔阳地区手工业名老艺人座谈会。1964年,省手工业联社编印《一代新风》一书,载有裴宽海的工艺事迹。1965年,全省禾镰评比,裴宽海生产的禾镰被评为第一名,定名为湘西线镰。
1968年,裴宽海年事已高,仍不忘带徒传艺,常于工场炉旁指导众徒观火色、安钢、分齿、沾水等。裴宽海的门徒有百十余名,其中技艺精湛者20余名。
张青义
张青义(1935—1973),别名鱼仄,男,苗族,麻阳县岩门人。1955年3月毕业于武汉水电学院,分配在县水利局工作。
1965年9月,张青义参加修建黄土溪水库(电站)工程。为了测量准确无误,他不顾酷暑严寒,跋山涉水,坚持实地测量,反复校正。在大坝、机窝、渡槽、渠道等勘测与施工中,无不留下足迹和汗水。
1971年,水库电站安装阶段,资金困难,无钱至长沙雇请安装人员,张青义自行组织本县技术人员安装。历半年辛勤劳动,4台发电机组(630X4)终于安装成功,经省、地专家鉴定,技术质量指标完全合格。机组投产运行,发电率超过设计能力。为国家节约资金10万余元。
1973年7月,县氮肥厂安装设备。县革委调张青义前往支援。他立即至氮肥厂投人工作。
滕嗣炎
滕嗣炎(1904—1974),字代树,男,苗族,麻阳县苦梨寨人。
民国21年(1932)秋,滕嗣炎毕业于上海江湾劳动大学。后在凤凰县无线电厂子弟学校、县立简易师范任教。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27年12月任县政府兵役科科长。29—35年任麻阳、芷江县建设科科长、县参议会副议长。36年当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年赴南京出席大会。回县后,任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及逢白、高陶、兰里、树德、建成乡联乡治安委员会主任。
1949年9月,麻阳解放,人民欢欣鼓舞。滕嗣炎见国民党大势已去,转变立场,拥护共产党,每逢高村赶集,站在街中的一张桌上积极宣传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党的好处,为安定民心,消除顾虑,起积极作用。是时又主动捐献粮食45000斤,支援过境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1950年1月初,滕嗣炎赴辰溪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39师417团进驻高村。此后,在人民解放军教育下,他积极协助部队开展对地方武装、土匪的“劝降、收枪”工作。在滕嗣炎反复劝导下,板栗树土匪头目滕久遵带领一批人枪来降。其后协助人民解放军部队办理原国民党官兵缴械、集训事宜。
黄桂英
黄桂英(1902—1978),又名玉娥,女,麻阳县锦和人。
民国5年(1916),黄桂英小学毕业,其父重男轻女,不许升学,遂随父扎灯笼,编扇子度日。然她求学之志不泯,坚持工隙读书看报,晚上挑灯夜习文化。9年与吴宗尧结婚。丈夫通情达理,支持她外出求学深造。次年9月,黄桂英考入湖南第二女子师范学校。5载苦读,成绩名列前茅。15年7月毕业回里于县立女校任教。任教期间,她积极宣传鼓励学生向旧势力作斗争,争取女子自由解放,组织进步师生走街串巷,登门发动、劝导女子入学,使入学女子逐年增多。黄桂英教学认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造就学生品学兼优。24年8月,公众推选她为县立女子小学校长。黄桂英主持校政,整顿校风,日夜操劳,倾注心血。30—34年,黄桂英办学有方,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黄桂英执教于锦和小学。勤奋工作。其时,丈夫、儿子在山西省工作,她与夫、子相隔万水千山,三载五秋方能团聚一次。她以工作为重,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未向组织提出调动工作。1978年,黄桂英因病逝世,终年76
滕先科
滕先科(1890 1979),男,苗族,麻阳县高村人,家贫,无力入学,10岁从父作木工。深得真传,技艺精湛。20岁独自开业。
民国11年(1922),滕姓家族修建祠堂,滕先科承担装饰工艺,雕龙画凤,栩栩如生。16年,十九独立师师长陈渠珍重金请滕赴凤凰兵工厂制做枪柄。他工艺精致,常博得陈的赏赐。25年,高村美国传教士包神甫聘滕先科为掌墨师修建高村天主堂。他工艺超众,别具一格,获神甫称赞,奖绞钻一把。28年,高村土豪黄文清雇滕做家具。黄道:“工夫必须认真做,工钱按质论价。’他挥斧拉锯抱刨,不到两天工夫,八仙桌即成。滕先科当众于桌上压石磨一副;抓住桌脚于地上拖拉再拖拉,八仙桌毫未变形,又将桌沉入水塘一夜。次日捞上,敲脱4脚,脚榫眼内无水迹。滕质问黄:“工夫好否?你如何论价?”。言罢,怒气冲冲,扬长而去。30年,高村商贾杨兴记求滕做家具1套,工价议定。不日,市场物价上涨,家具做成付款时,杨有意提高工价,滕婉言谢绝,只收议定价。
新中国成立后,滕将贫困户胡黑子、滕树宏等人收为徒弟,在自己家里开办木器加工店,工艺精细,生意兴隆,收入增加,生活改善。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滕先科加人木器生产合作社,带徒20余名。他响应上级号召,开展技术革新,先后试制成木制抽水机、插秧机、脚踏鼓风机等农工具,支援工农业生产。1957年被选为出席湖南省手工业群英会代表。1958年出席省支农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1963年参加黔阳地区名老艺人代表座谈会。1956~1963年多次获得省、地、县嘉奖。1964年10月退休安度晚年。
舒大桢
舒大桢(1900~1985),化名苏怡,男,苗族,麻阳县锦和人, 自幼聪颖好学,酷爱文学艺术,习武,懂拳脚功夫。
民国11年(1922)秋,舒大桢考入北京大学。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大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委员。民国
1949年8月,应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特邀,舒大桢从香港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舒从主席台前走过,陈毅急忙走下台来与他握手道:“你这个苏怡,你还活着?!”舒大桢答道:“我的陈老总哟!你也没有死嘛!’他俩人在主席台前握手、拥抱。战友重逢,分外亲热。此次大会,舒当选为中国电影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1950年1月,舒大桢在香港组织文艺慰问团赴广州等地慰问演出,深受军民欢迎。是年当选为华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1952年1月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后相继担任《周末晚报》总经理、副社长,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
刘笃生
刘笃生(1932—1985),男,苗族,麻阳县锦和人,毕业于县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刘笃生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8月任县政府财政科副科长。1956年8月当选为副县长。任副县长期间,经常深入农村、厂矿调查研究,为加强财政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作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刘笃生被打成“走资派”,在“十·五”干校劳动。1972,年参加县氮肥厂筹建工作。后任副厂长。1982年任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复任副县长,分管财贸工作。复任副县长期间,勤奋工作,深入基层,倾听意见,坚持办实事:1983年1月兴办锦和鞭炮厂;1984年1月在县城和吕家坪镇修建集贸市场;8月修建县蜂窝煤厂:组建县劳动服务公司,增设商业网点;1985年,经政府办公会议研究,积极负责,为中小学校筹资、增拨教育经费175万元,改造中小学校危房和扩建一中校舍;筹资10万元修建文明山电视差转台。刘笃生任职期间,不谋私利。其妻原系县糖厂职工,“文化大革命”中受株连,被下放至农村劳动,1972年随刘笃生至氮肥厂做临时工。1982年,县长胡积亮多次提及,要按照政策恢复其妻为正式职工。刘笃生一直未予办理。刘笃生逝世后,县委研究恢复其妻正式职工。
1984—1985年,刘笃生带病工作。在病危住院期间,还多次在医院病床前与政府领导成员研究工作。
杨民极
杨民极(1921—1987),男,汉族,洞口县斜口塘人。从小志向于农,号铁农。1945年,杨民极毕业于湖南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后相继担任武冈县观澜、培英、德基等私立小学和蓼溪、蓼湄中心小学教员。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杨民极担任教师,初衷不泯,毅然离职,先后在湖南省农业科研所经济作物科、省农业试验总场经济作物系,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1953年1月任麻阳县农业技术员、经济作物股副股长。后因对水稻、棉花、茶叶、桑蚕、养蜂、果树栽培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有贡献,被纳为湖南省园艺学会会员、怀化地区园艺学会理事、顾问。1985年3月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60年代初,杨民极为黔阳地区首创“中蜂改良饲养”技术,指导办起第一个数逾千箱的集体养蜂场,著有《山区中蜂饲养管理》一书,其中一部分章节在《中国养蜂》杂志上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受到冲击迫害,身体多病,仍然专心致志地帮助文昌阁公社园艺场发展柑桔生产和养蜂,使园艺场发展壮大,成为全县名列前茅的社办企业。经过多年试验,创造“柑桔四季嫁接法”新技艺,解决多年来柑桔嫁接中劳动力矛盾的一大难题,为麻阳发展柑桔生产找到一条新途径。在剪枝、接穗技术上,又探索出具有麻阳地方特色的“系统修剪术”、“母本培植术”等技艺,使柑桔产量提高。1973午后几次从黔阳县、怀化地区农科所引进柑桔新品种冰糖橙。几经周折,终于在麻阳紫色土壤试植成功,在陶一园艺场大面积推广,品质胜母本。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麻阳视察,品尝此果,赞不绝口。其后,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冰糖橙基地,使其成为振兴麻阳经济三大支柱之一。1976~1978年杨带领园艺技术员踏遍西晃山麓及郭公坪等地高山苗寨,发现珍贵的古生柑桔品种“宜昌橙”、“香橙”,丰富麻阳柑桔品种资源。1984年杨任县冰糖橙基地指挥部技术顾问,为基地建设奔波劳累,是专业场队和专业果农的良师益友。
雷兴翰
雷兴翰(1904—1989),男,麻阳县新坪人。
民国7年(1918),雷兴翰赴武汉求学。15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4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药学院深造,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28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不受高薪厚禄聘请,毅然回国,先后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和重庆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雷兴翰任华东人民制药公司化学制药一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主持研制葡萄糖酸锑钠及磺胺噻唑生产工艺,为国家药物生产的发展作出贡献。1955年参加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筹建工作。后相继任化学合成药物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主持和领导有机合成药物的科研工作。在研制寄生虫病药物、留体激素,抗肿瘤药物、半合成抗生素、心血管药物、维生素等工作中,亲自指导课题的选择、·技术路线的确定,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付出辛勤劳动。1961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有效口服血防新药“呋喃丙胺”,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成为我国血吸虫病研究防治专家。后历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国药物化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药学会和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卫生部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药学年鉴入《百科全书》等刊物的编委、顾问,《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名誉主任。此间,在国内外医药杂志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百余篇。中国实施学位制后,雷兴翰被任为
雷兴翰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1980年,他76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当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退居二线后,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雷兴翰老当益壮,在耄耋之年,亲临科研第一线,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杨荣显
杨荣显(1927—1990),男,侗族,湖南新晃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随父从医,酷爱医学。1952年秋,毕业于湖南省第四医士学校,分配至麻阳县工作。50年代初,杨荣显见麻阳医院外科技术落后,连普通的阑尾切除、疝修补等简单手术束手无策,乃钻研外科理论,逐步掌握下腹部手术的操作技能。1955年3—9月在湘潭专区医院外科进修,外科手术有长足进步。1956年春,杨荣显为一产妇施行首例“剖腹产”手术,获得成功。之后,求医者日益增多。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