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麻阳>>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麻阳气候区划

?

麻阳县综合农业气候区划分区标准<span lang=" en-us"="">  

农业气候名称<span lang=" en-us"="">  

(米)<span lang=" en-us"="">  

类型<span lang=" en-us"="">  

℃活动积温(℃)<span lang=" en-us"="">  

℃正积温<span lang=" en-us"="">  

水稻安全生长期天数<span lang=" en-us"="">  

月总雨量≧<span lang=" en-us"="">  

850mm<span lang=" en-us"="">  

<span lang=" en-us"="">1<span lang=" en-us"="">  

<span lang=" en-us"="">2<span lang=" en-us"="">  

<span lang=" en-us"="">  

<span lang=" en-us"="">250  

河谷<span lang=" en-us"="">  

<span lang=" en-us"="">5960  

<span lang=" en-us"="">55  

<span lang=" en-us"="">1中低山<span lang=" en-us"="">  

4500~5100  

5110~5870  

150~174  

1300~1350  

60~65  

:西晃山温凉,雨多、少旱,林、粮、牧区<span lang=" en-us"="">  

300~1000  

<span lang=" en-us"="">5100  

<span lang=" en-us"="">174  

<span lang=" en-us"="">70  


<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 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Times New Roman&quot;;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amp;amp;quot;>分区评述&amp;amp;lt;/b>&amp;amp;lt;b>&amp;amp;lt;span lang=" en-us"="">  

1:北部温和,雨少、多旱,粮、油、林区。  

该区位于县境北部,包括石羊哨、板栗树、谷达坡、栗坪等乡的全部,兰里、岩门、谭家寨乡的一部分以及绿溪口、吕家坪、高村镇的少部分地区,计67个村,多为山丘地形,海拔高度在250~600米之间,系麻阳油桐、油茶的主产地。  

1、农业气候概况  

该区年平均气温15.0~16.8℃,≧10℃活动积温4650~5170℃,≧0℃正积温5300~5960℃。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日为329日至48日,终日是116日至13日,持续时间213~230天。≧10℃初日至20℃终日持续156~176天。年日照时数1280小时。年降水量为1250~1350毫米,4~9月降水量大于850mm的保证率59%。该区易旱,光照条件较Ⅱ区稍差。  

本区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春秋低温冷窖,夏秋干旱和大风、冰雹等。  

2、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  

本区由山地、丘陵及山间盆地、谷地构成,使热量的垂直差异较明显。海拔高度350米以下的地方,可发展双季稻;而低产的冷浸田、深泥脚田、光照不够的冲垄田等,则以一季稻或中稻为主。稻田冬作物仍宜绿肥、油菜、(小麦)等轮作。水和条件较差的天水田只能种一季早稻,再接种秋杂粮。旱地以红薯、冬作物为主。  

地势较高处,应以林为主,在保护好现有林木的前提下,大力恢复和发展油桐、油茶林,适当营造果木林。在500米以下,背风向阳缓坡可发展柑橘生产。25度以上的山地应退耕还林,加速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气候,恢复生态平衡。  

2:东南部温和,雨丰、偏旱,油、粮、林区。  

该区位于县境东南部,包括和平溪乡全部,黄双、兰村、隆家堡乡的一部分和绿溪口、高村镇的少部分地区,共33个村。多为山丘地形,海拔250~500米,是我县农村兼有之地区。  

1、农业气候概况  

该区年平均气温15.5~16.8℃,≧10℃活动积温4790~5170℃,≧0℃正积温5490~5960℃,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初日329日至45日,终日118日至13日,持续时间218~230天,≧10℃初日至20℃终日持续162~176天。年降水量1350~1450毫米,4~9月降水量大于850毫米保证率65~70%,偏旱。该区光热水条件与Ⅰ1区近似而略好。但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份涵养保水力差及水利设施不足。因此,除春秋低温寒冷外,还有夏秋干旱危害较大。  

2、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建议  

该区热量资源较丰富,垂直差异稍比Ⅰ1区小,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可与Ⅰ1相同,海拔350米以上的阴山、冲垄田、冷浸田、深泥脚田可一年一热制。旱地种植耐旱高产的红薯+油菜或花生+油菜(小麦、绿肥),还可实行套作。大力发展油桐、油菜、板栗等经济林。25度以上坡地应退耕还林,一切宜林地实行封山育林,大力营造材林和薪炭林,迅速改善植被,调节气候,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减轻干旱危害。  

Ⅱ:锦江两岸温暖,雨少、多旱,粮、经、果区。  

该区位于麻阳县中部,包括锦江河两岸的吕家坪、黄桑、兰里、绿溪口、高村、岩门、谭家寨、隆家堡、舒家村、长潭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兰村、江口圩、锦和、文昌阁、尧市等乡镇的少部分地区及锦和镇,共计131个村。海拔一般在250米以下,水田面积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是麻阳县粮食的主要产区。  

1.农业气象概况  

该区年平均气温16.8~17.4℃,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10.5℃,日均温稳定通过10℃初日为326日至29日,终日1113日至15日,持续230~235天,≥10℃活动积温在5170℃以上,≥0℃正积温5960℃以上,稳定通过20℃初日是523日至27日,终日920日至24日,≥10℃初日至20℃终日间期176~186天,无霜期293~297天,年日照为1400小时,光热水条件为全县最好之地区。年降水量1200-1350毫米,4~9月降水量大于850毫米的保证率为40~55%,干旱威胁很大。  

该区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常造成烂种、烂秧;五月低温使早稻移栽后僵苗不发和影响幼穗分化;六月多洪涝,有时或水灾;夏秋干旱高温常造成中、晚稻减产失收。秋季低温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少数年份冬季或有冰冻危害。  

2、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  

本区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实行一年三熟制或一年二熟制。双季稻最优配置应以中熟品种为宜,适当搭配早、迟熟品种。作为稻肥或稻油(麦)轮作。少部分低产冷浸田可适宜水旱两熟。丘岗坡土实行红薯、冬作两熟,不保水的沙泥田。沙土可考虑种植棉花水旱轮作。  

充分利用山塘水库,扩大养殖水面发展渔业。  

由于水份条件较差,双季稻前期供过于求,后期之晚稻供不应求,易受干旱危害。亟待加强水利建设,提高锦江河水的利用率,逐年扩大旱涝保收面积。  

还可以合理利用沿岸旱地,江心洲有利用的农业气候条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迅速恢复和发展甘蔗、花生、蚕桑、柑橘生产,并应有计划的营造防护林带,减弱风速,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份,调节气候,减轻干旱危害。  

1:青山温凉,雨少、偏旱,粮、林、牧区。  

该区位于县境西部,包括郭公坪乡、尧市乡及锦和镇内的大部分地区,共31个村,海拔一般在300-700米,是一个农、林间杂地区。  

1、农业气候概况  

该区属丘陵地带,为中、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光热资源偏差,年平均气温14.5~16.6℃。≥10℃活动积温4500~5100℃,≥0℃正积温5100~5870℃,日均温稳定通过10℃初日为330日至411日,终日是114日至12日,间期208~228天,≥10℃初日至20℃终日持续150~174天,年降水量1300-1350毫米,4~9月降水量大于850毫米的保证率为60-65%,兼之本区地表多属石灰岩组成,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保水力差,夏秋易受干旱威胁,其次有低温冰窖和冰冻严寒、冰雹等自然灾害和危害。  

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之建议  

该区海拔300米左右的溪(河)谷小平原(坪地)适宜水旱两熟制,阴山冷浸田应积极改善土壤,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海拔350-700米,宜以林为主,粮、林、多种经营相结合,林木以杉、松为主,积极发展生漆生产,坡度小的山区可发展油桐、油茶、板栗等经济林,土层深厚的缓坡则宜发展茶叶生产,粮作以杂交中稻搭配绿肥或油菜较适宜,低产、冷浸、阴山、冲垄田则为单季稻一熟制,旱地可实行玉米、红薯、花生、豆类、油菜、小麦、春马铃薯,一年二熟制。  

2:西晃山温凉,雨多、少旱,林、粮、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属梵净山脉之延伸端部,主要由中、低山及少部分溪谷盆地及谷地构成,包括拖冲乡、大桥江乡、文昌阁乡、江口圩镇大部分和尧市、舒家村乡少部分及西晃山林场,共计45个村。海拔在3001000米不等。最高处——西晃山金顶,海拔1405米,立体气候明显,宜林为主,粮、牧、多种经营相结合分层布局。  

本区海拔多在300~1000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类型作物的生长,故从垂直方向上可划分四层不同的类型,Ⅰ、Ⅱ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区域亦可参照。  

第一层: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6.6~17.4℃,≥10℃活动积温5100~5350℃,正积温5870~6170℃,作物生长期228~235天,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下。  

第二层:海拔300~4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6.0~16.6℃,≥10℃活动积温4900~5100℃,≥0℃正积温为5680~5870℃,作物生长期223~228天,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第三层:海拔400~800米,年平均气温14.0~16.0℃,≥10℃活动积温4400~4900℃,≥0℃正积温4900~5680℃,作物生长期203~223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  

第四层:海拔在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小于14.0℃,≥10℃活动积温小于4400℃,≥0℃正积温小于4900℃,作物生长期在203天以下,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  

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之建议  

第一层:以粮为主,粮、经、果结合,水稻一年二熟;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优越的地方可以实行一年三熟,并合理发展经济作物果树生产。  

第二层:以粮为主,粮林结合。粮食以水旱二熟为主、稻二熟为辅,因地制宜发展油桐、油茶、板栗、柑橘等经济林。  

第三层:以林为主,农、林、牧相结合。林业以混交林为主,建立用材林、楠竹基地,并因地制宜种植药用植物和保护野生资源,充分利用林间草场,发展草食动物。海拔600米左右的稻田可种杂交中稻搭配油菜(绿肥较宜)。  

第四层:适宜于高山耐寒树种生长,并利用和发展“中华猕猴桃”、中草药等野生资源。  

?

上一篇:地理情况 下一篇:气候情况